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考試之中國文化(十八)
2015-08-15 15:02:34 來源:語文學習網 評論:0 點擊:
三.科舉與教育
。ㄒ唬┛婆e制度
1.科舉制前官員產生的辦法
<夏商周>——世卿世祿制:官位世襲,君主不能任意罷免。
<春戰>——招賢納士
<西漢>——察舉制:由地方官員向中央政府舉薦人才。
征辟制:皇帝或官員直接征聘有名望的人擔任職務。
<三國魏>——九品中正制:由中央派員至各州郡擔任中正,負責考察人士?疾焖梅殖删艂等級加以品評,申報中央供選拔官員參考
2.科舉制的建立與完善
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,恢復州縣地方官舉士的方法。607年,隋煬帝設“進士科”,以考試方式選取士人。內容有:時務策,進士科,明經科。
唐朝開始逐漸完善,科目增加完備,方法嚴密。
類別有?婆c制科。
1)?
考生:生徒和鄉貢
生徒:中央及地方學校的學生。
鄉貢:須先由州縣考試合格才能至京城參加考試。
地點:尚書省,簡稱“省試”。
負責部門:最初由尚書省吏部掌管,后改由禮部負責。
時間:春季,稱“春闈”(闈是考場的意思)
內容:各科不一。
進士科:時務策,詩賦。
武則天創立武科。
2)制科
非常設考試,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,考試對象多屬知名人士。因非正途出身,往往不被人重視,被稱為“雜色”。唐朝以后,也稱為“恩科”。
3.科舉制的發展
宋代科舉比唐代有發展。
級別:州試,省試,殿試。
三舍法:外舍生,內舍生,上舍生。
三甲:進士及第,進士出身,同進士出身。(南宋后,第一甲前三名為狀元,榜眼,探花)
明清兩代為科舉制度的典型。
三考出秀才:縣試、府試、院試。(參加這三個考試的考生均稱“童生”,院試合格者為“生員”,俗稱“秀才”)
三試出進士:鄉試,會試,殿試
名稱頻率月份別稱地點合格者第一名
鄉試三年一次八月秋闈省城舉人解元
會試鄉試次年二月春闈禮部貢士會元
殿試會試同年秋保和殿進士狀元
考試科目:秀才,明經,進士,明法,明字,明醫等專業。
考試方法:貼經,策論,詩賦
。ǘ┲袊糯慕逃贫
1.古代官學
<夏>庠,序
<商>庠,序,學,瞽宗
<西周>國學設于王城,諸侯的國都,分大學,小學。
辟雍:設于王城的大學。(四周環以圓形水池。)
泮宮:設于諸侯國的大學。(環以半水。)
習六藝:禮,樂,射,御,書,數
鄉學:庠,序,校。設于王城,諸侯國的郊野鄉遂。
<漢>分中央,地方兩類,習五經:詩,書,禮,易,春秋
。1)中央
太學——(漢武帝設立)設五經博士,兼負責培訓地方師資。(東漢時最盛時達3萬人)
鴻都門學——專門學習書法畫辭賦的藝術學校。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藝術?茖W校。
四姓小侯學——專為外戚四姓子弟設立的貴族學校。
。2)地方
郡國——學校
鄉聚——庠,序
。ㄔ趯W,小,庠,序中均講五經,由太學培訓者為師)
<魏晉>立國子學。
<隋唐>學校附屬于科舉,為科舉培養人才,學而優則仕。
<唐>國子監——中央設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。
<宋>實行學官,學田制度,使學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經費。
<宋元>分齋教學。
<明>國子監——教育行政管理;國家最高學府。
<清>國子監——取代太學,成為國家最高學府。
<清末>廢科舉制,廢舊學校,興新學。
2.古代私學
<春秋>天下大亂,私學興起?鬃愚k學最著名,教學為六藝(詩書禮射御數)弟子三千,精通六藝者72人。
<漢>私學及其興盛,學生超過官學。私學程度相當于太學的稱為“精廬”,“精舍”。相當于小學的稱為“學館”,“書館”。
<魏晉>官學頹廢,私學應時而興。
<唐>私學與官學同樣興旺。興起私塾,秀才為師,為城鄉啟蒙教育的主要場所。
<宋>新的私學形式——書院開始蓬勃發展。
<清末>光緒31年,1905年,宣布取消舊式學校,全國私塾大部分停止。
四.書院教育的地位和影響
1.書院教育概述
。1)產生時間:宋元時期
。2)產生的原因:官學為科舉,學者無處講學,辦書院以講讀研習。學者需要聚會討論各種問題的場所。
。3)教學內容:與當時興起的理學有關。
。4)教學方法:學生個人鉆研;相互問答;聚眾講解;教師進行讀書指導
2.書院教育中的講會制度
邀請不同學派的學者往來講學,進行學術交流。
3.書院教育的影響
教育形式有別于官學,師生不慕名利,專心學問,有利于人才的培養,在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。
1)追求學術自由,促進學術發展。
2)提高研究成果,留下許多著作。
3)宋代的程朱理學,陸王心學,乾嘉漢學都與其有聯系。
4)自由講學,抨擊朝政。(明代遭禁毀,清朝被改造成學校。)
4.著名書院
宋初四大書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石鼓,睢陽
南宋四大書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麗澤,象山
書院數量北宋37所+南宋136=173所
5書院學者
朱熹,程頤,程顥等自辦書院,交流講學。
。ㄒ唬┛婆e制度
1.科舉制前官員產生的辦法
<夏商周>——世卿世祿制:官位世襲,君主不能任意罷免。
<春戰>——招賢納士
<西漢>——察舉制:由地方官員向中央政府舉薦人才。
征辟制:皇帝或官員直接征聘有名望的人擔任職務。
<三國魏>——九品中正制:由中央派員至各州郡擔任中正,負責考察人士?疾焖梅殖删艂等級加以品評,申報中央供選拔官員參考
2.科舉制的建立與完善
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,恢復州縣地方官舉士的方法。607年,隋煬帝設“進士科”,以考試方式選取士人。內容有:時務策,進士科,明經科。
唐朝開始逐漸完善,科目增加完備,方法嚴密。
類別有?婆c制科。
1)?
考生:生徒和鄉貢
生徒:中央及地方學校的學生。
鄉貢:須先由州縣考試合格才能至京城參加考試。
地點:尚書省,簡稱“省試”。
負責部門:最初由尚書省吏部掌管,后改由禮部負責。
時間:春季,稱“春闈”(闈是考場的意思)
內容:各科不一。
進士科:時務策,詩賦。
武則天創立武科。
2)制科
非常設考試,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,考試對象多屬知名人士。因非正途出身,往往不被人重視,被稱為“雜色”。唐朝以后,也稱為“恩科”。
3.科舉制的發展
宋代科舉比唐代有發展。
級別:州試,省試,殿試。
三舍法:外舍生,內舍生,上舍生。
三甲:進士及第,進士出身,同進士出身。(南宋后,第一甲前三名為狀元,榜眼,探花)
明清兩代為科舉制度的典型。
三考出秀才:縣試、府試、院試。(參加這三個考試的考生均稱“童生”,院試合格者為“生員”,俗稱“秀才”)
三試出進士:鄉試,會試,殿試
名稱頻率月份別稱地點合格者第一名
鄉試三年一次八月秋闈省城舉人解元
會試鄉試次年二月春闈禮部貢士會元
殿試會試同年秋保和殿進士狀元
考試科目:秀才,明經,進士,明法,明字,明醫等專業。
考試方法:貼經,策論,詩賦
。ǘ┲袊糯慕逃贫
1.古代官學
<夏>庠,序
<商>庠,序,學,瞽宗
<西周>國學設于王城,諸侯的國都,分大學,小學。
辟雍:設于王城的大學。(四周環以圓形水池。)
泮宮:設于諸侯國的大學。(環以半水。)
習六藝:禮,樂,射,御,書,數
鄉學:庠,序,校。設于王城,諸侯國的郊野鄉遂。
<漢>分中央,地方兩類,習五經:詩,書,禮,易,春秋
。1)中央
太學——(漢武帝設立)設五經博士,兼負責培訓地方師資。(東漢時最盛時達3萬人)
鴻都門學——專門學習書法畫辭賦的藝術學校。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藝術?茖W校。
四姓小侯學——專為外戚四姓子弟設立的貴族學校。
。2)地方
郡國——學校
鄉聚——庠,序
。ㄔ趯W,小,庠,序中均講五經,由太學培訓者為師)
<魏晉>立國子學。
<隋唐>學校附屬于科舉,為科舉培養人才,學而優則仕。
<唐>國子監——中央設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。
<宋>實行學官,學田制度,使學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經費。
<宋元>分齋教學。
<明>國子監——教育行政管理;國家最高學府。
<清>國子監——取代太學,成為國家最高學府。
<清末>廢科舉制,廢舊學校,興新學。
2.古代私學
<春秋>天下大亂,私學興起?鬃愚k學最著名,教學為六藝(詩書禮射御數)弟子三千,精通六藝者72人。
<漢>私學及其興盛,學生超過官學。私學程度相當于太學的稱為“精廬”,“精舍”。相當于小學的稱為“學館”,“書館”。
<魏晉>官學頹廢,私學應時而興。
<唐>私學與官學同樣興旺。興起私塾,秀才為師,為城鄉啟蒙教育的主要場所。
<宋>新的私學形式——書院開始蓬勃發展。
<清末>光緒31年,1905年,宣布取消舊式學校,全國私塾大部分停止。
四.書院教育的地位和影響
1.書院教育概述
。1)產生時間:宋元時期
。2)產生的原因:官學為科舉,學者無處講學,辦書院以講讀研習。學者需要聚會討論各種問題的場所。
。3)教學內容:與當時興起的理學有關。
。4)教學方法:學生個人鉆研;相互問答;聚眾講解;教師進行讀書指導
2.書院教育中的講會制度
邀請不同學派的學者往來講學,進行學術交流。
3.書院教育的影響
教育形式有別于官學,師生不慕名利,專心學問,有利于人才的培養,在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。
1)追求學術自由,促進學術發展。
2)提高研究成果,留下許多著作。
3)宋代的程朱理學,陸王心學,乾嘉漢學都與其有聯系。
4)自由講學,抨擊朝政。(明代遭禁毀,清朝被改造成學校。)
4.著名書院
宋初四大書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石鼓,睢陽
南宋四大書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麗澤,象山
書院數量北宋37所+南宋136=173所
5書院學者
朱熹,程頤,程顥等自辦書院,交流講學。
相關熱詞搜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