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歷史人物有關的成語典故——樂不思蜀(劉禪)
2014-09-15 14:17:36 來源:語文學習網 評論:0 點擊:
[釋義]蜀:指三國時蜀國。蜀后主劉禪投降司馬昭后;被安置在洛陽仍過荒淫生活;快樂得不想回國。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。
[語出]清?王韜《淞隱漫錄》:“如果沒于洪濤;獲此妙境;真覺此間樂不思蜀矣。”
[正音]樂;不能讀作“yuè”。
[辨形]蜀;不能寫作“屬”。
[近義]樂不可支樂而忘返
[反義]葉落歸根戀戀不舍
[用法]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環境中而忘了本。含貶義;多用在書面語里。一般作謂語、定語。
[結構]緊縮式。
[辨析]~與“樂而忘返”有別:“樂而忘返”無“忘本”的意思;~則有“忘本”之意。
[例句]你到了外國;可不能~;忘記養育你的故鄉故土!
[英譯]too happy to think of home
[成語故事]
三國時期,劉備占據蜀地,建立蜀國。他死后,兒子劉禪繼位,又稱劉阿斗。劉禪昏庸無能,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國就被魏所滅。劉禪投降后,魏王曹髦(máo)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“安樂公”稱號,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。
魏王自己也無實權,掌大權的是司馬昭。在一次宴會上,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,都非常難過,劉禪卻對司馬昭說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。
人們根據這個故事,引申出“樂不思蜀”這個成語。
[語出]清?王韜《淞隱漫錄》:“如果沒于洪濤;獲此妙境;真覺此間樂不思蜀矣。”
[正音]樂;不能讀作“yuè”。
[辨形]蜀;不能寫作“屬”。
[近義]樂不可支樂而忘返
[反義]葉落歸根戀戀不舍
[用法]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環境中而忘了本。含貶義;多用在書面語里。一般作謂語、定語。
[結構]緊縮式。
[辨析]~與“樂而忘返”有別:“樂而忘返”無“忘本”的意思;~則有“忘本”之意。
[例句]你到了外國;可不能~;忘記養育你的故鄉故土!
[英譯]too happy to think of home
[成語故事]
三國時期,劉備占據蜀地,建立蜀國。他死后,兒子劉禪繼位,又稱劉阿斗。劉禪昏庸無能,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國就被魏所滅。劉禪投降后,魏王曹髦(máo)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“安樂公”稱號,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。
魏王自己也無實權,掌大權的是司馬昭。在一次宴會上,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,都非常難過,劉禪卻對司馬昭說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。
人們根據這個故事,引申出“樂不思蜀”這個成語。